92cfe56359e957b7eb0000eea90b65b5.jpg

“Childhood is measured out by sounds and smells and sights, before the dark hour of reason grows.” (John Betjeman)
(「在黑暗的理性萌芽之前,用以衡量童年的是聽覺、嗅覺以及視覺。」——貝哲曼)

 

-

《穿條紋衣的男孩 The Boy in the Striped Pyjamas》2008

導演:馬克・赫曼

評等:10/10超級好看,一定要看。(但心情好的時候不要看)

-

 

在一個決定要睡了的晚上,總是難以入眠的我習慣選擇一部電影哄我入眠,今晚我選擇了「穿著條紋衣的男孩」,看完之後我卻感覺再也無法安睡。

 

第一段是電影的開場白,引用了一句很美的詩。在我們接觸課本以及意識型態之前,我們靠著自己的五感認識世界,用聽覺、嗅覺以及視覺感受一切後,再由自己判斷事物在我們心中的樣貌。這樣的方式或許緩慢,但卻真實,是「我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的。在資訊唾手可得的現在,比起自己搜集資訊、評斷周遭,我們更慣於吸收別人整理好的資訊、吞食別人消化後的思想。而輕鬆的跟隨社會風氣的我們,有時甚至會看不起這些用真實的自我消化世界的人。

電影帶著觀眾,跟著男孩的腳步探索世界。在觀眾的眼中,我們都知道發生了什麽、也從歷史課本上讀到過這些,我們帶著黑暗的理性,而男孩用他的五感體會事件。在觀者與角色間便無形地帶出強烈的對比。而在這樣不對稱的思考中,我們與男孩在情感上交匯了。我們無法體會男孩在那個年代的意識,卻仍然可以從男孩經歷的事件中體會到人性與情感,我們跟著男孩難過、驚慌、快樂、沮喪。這部電影成功的帶著我把這些歷史從文字轉化成情緒了。

小時候跟著家人一起看電影,我接觸到二戰最多、也最好奇(嗯這不太洽當,但真的是好奇)的,就是有關集中營的歷史。媽媽也常跟我說到集中營的可怕,小時候的我非常好奇為什麽這個機構能夠不把「人」當成「人」的對待,甚至看了很多照片還是沒辦法覺得它是真實發生過的。老實說到了現在我還是很難想像,我生活的世界上居然曾經發生過這樣的事情。歷史的傷痛永遠存在,現在暫時不痛了,並不表示它不存在。

 

當時群眾不以為然的盲從與麻木,再加上被操作的教育促成了這樣的恐怖。這樣的歷史或許離我們很遠,又或許其實離我們很近很近。要讓這樣的憾事不再發生,或許最好的做法是將自己歸零,用「自己」去慢慢咀嚼周遭正在發生的每一件事。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魚丸/俞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