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56e225cf1dd66f6f84a6c4f6cbb2fb2.jpg

《鬥陣俱樂部 Fight Club》

導演:大衛芬奇

評分:10/10

-

第一次看這部片大概在三、四年前,因為看不少電影,
所以如果只有看一次,過了這麼久我應該早就把劇情忘光了才是,
但是這部片雖然只有看過一次,
劇情跟第一次看的衝擊卻一直留在我的腦子裡。

 

“ We are the middle children of history, with no purpose or place. We have no great war, no great depression. Our great war is a spiritual war. Our great depression is our lives. ”
「我們只是歷史的過客,目標渺茫。我們沒有世界大戰、經濟恐慌,我們的戰爭是心靈的戰爭, 恐慌則是自己的生活。」

 

這部片的主角是一名中產階級的上班族,
整部片幾乎都在抒發中產階級的無奈與不滿。
而雖然不是同一個族群,但我認為也非常適合身為學生的我們。

 

身為學生的我們在社會中的地位甚至比上班族還低,
大部分的學生還是要靠家裡過活、無法自己生存,而在這個靠消費力判斷你的價值的社會,學生幾乎是被整個社會瞧不起的一群,
我們憤怒、自暴自棄,有人成天像四十幾歲的中年人一樣怨懟,有人像將死之人一樣絕望。

社會不明白我們的憤怒,其實我們並不窮困得需要擔心下一餐在哪,亦不用怕可能下一秒會被炸彈炸死,對學生來說,我們還甚至不需要自己掙錢。就像主角的感嘆:快死的人說話特別有份量。

中產階級、學生被夾在「快死了」跟「活得很爽」中間,我們沒有資格像將死之人一樣成天感傷,卻也無法像活得很爽的人一樣天天富裕。
在這麼多價值觀、這麼多意識形態形成的社會下,我們找不到自己,心臟還在跳著卻感覺比死亡還不像活著。這個時代最痛苦卻最常見的死法就是麻木。

 

我最有感觸的情節是泰勒用強鹼腐蝕主角手背的那段。
這部電影裡最特別的就是強調「痛」的感覺。

 

主角、泰勒跟鬥陣俱樂部的成員透過「痛」感受自己的存在,
或許這樣就可以透過肉體的直接衝擊,驅散日常生活的麻木。
在泰勒用強鹼腐蝕主角手背的時候,主角一直試圖透過想像祥和安靜的森林,來驅散疼痛的感覺。

 

看到這裡讓我聯想到了一些生活的經驗,我們常常在感受到憤怒、疼痛、悲傷時,試圖壓抑這些情緒,這些情緒在工作上是有害的,所以被社會定義為是負面情緒。
社會告訴我們、教導我們:你必須隔絕這些情緒。好讓我們能重新以擁有生產力的狀態重回工作崗位。
但事實是:有些疼痛越是躲避,傷口就越不能夠癒合。
有些自我成長或許必然要透過疼痛,清楚的感受到痛,才會思考並促使你做出改變與成長。

 

所以有時候,不要躲避疼痛,該痛就讓它痛,該摔倒就讓他摔吧!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魚丸/俞萍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